8月20日,紀念鄧小平110周年誕辰座談會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悉數出席,習近平作重要講話,講得非常精彩。
  鄧小平一生三起三落,晚年的成就最為人稱道。今天,學習小組(微信公號:學習小組,ID:xuexixiaozu)組員武市紅髮來一篇長文,分析鄧小平晚年的政治自信與政治智慧,值得組員學習。
  論鄧小平晚年的政治自信與政治智慧
  內容提要:1989年11月,鄧小平正式退休,開始真正的晚年生活。在此後7年多的時間里,他面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後的國際局勢和國內政治風波後的複雜形勢,在中國再次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對改革開放和中國未來表現出高度政治自信和不容置疑的政治定力;站在時代發展的戰略高度,運用一生鑄就的政治智慧,決策開放開發上海浦東,用宏大的手筆推動進一步改革開放;深刻思考和闡述一系列關乎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黨和人民留下了新的寶貴思想遺產。
  一、 堅定的政治自信
  政治自信,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家保持政治定力的底蘊,敢於面對各種考驗的精神支柱。鄧小平的政治自信,在其晚年更顯得堅定虯勁。可謂“霜愈色更濃”。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於蘇東劇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解體,中國國內發生政治風波,國際上有人斷言,馬克思主義不行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已歸於失敗。既然共產黨執政70多年的蘇聯可以迅速地分崩離析,中國共產黨政權的崩潰指日可待。在國內,有人對馬克思主義提出嚴重質疑,對中國社會主義的前途喪失信心。有人由此對改革開放提出質疑,把日益凸顯的社會問題和政治風波的發生歸罪於此,試圖否定改革開放,重走僵化封閉的老路。有人趁機提出“西化”,主張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鄧小平退休了,但他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力沒有減弱。在這個關鍵時刻,他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對改革開放和中國未來的態度和立場,直接影響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政治傾向,影響著中國的政治走向。憑著“繼續忠於黨和國家的事業”的堅定信念,對中華民族強烈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鄧小平以其堅定的政治自信和不容質疑的政治定力,又一次成為黨和人民的主心骨,又一次鎖定了中國的政治風向標。
  (一) 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充滿自信
  面對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遇到的重大挫折,鄧小平冷靜地指出: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
  鄧小平這種自信,來自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性的深刻理解。他說,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遭遇的挫折不是馬克思主義學說本身的危機,也不是社會主義固有的危機。如同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後必然要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某種暫時的復辟、嚴重的挫折是難以避免的規律現象。
  鄧小平是真正懂得馬克思主義的。他說,我們講了一輩子馬克思主義,其實馬克思主義並不玄奧。馬克思主義是很朴實的東西,很朴實的道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就是實事求是。他稱自己是“實事求是派”。因為真懂,他堅信馬克思主義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因為真信,他認真踐行,始終堅持: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
  堅信馬克思主義,就是堅信社會主義。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的堅定自信,還來自對中國近代歷史、中國共產黨奮鬥歷程的切身體會。他的一生與20世紀同行,親身經歷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主要歷史進程。他對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是怎樣經過反覆比較歷史地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社會主義的;是怎樣深刻總結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對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有著最深切的認識。惟其如此,他非常堅定指出:中國肯定要沿著自己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到底。誰也壓不垮我們。只要中國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堅持社會主義。我們對社會主義的前途充滿信心。
  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的堅定自信還來自他對中國所處國際環境的理性判斷。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歷史背景下,他清醒地認識到:西方世界企圖使社會主義各國都放棄社會主義道路,而納入國際壟斷資本體系。中國如果不堅持獨立自主,不堅持社會主義,隨波逐流,最終發展起來也不過是西方國家的附庸國。中國本來是個窮國,之所以有中美蘇“大三角”格局中的大國地位,就是因為堅持社會主義。否則,中國就只能看著美國人的臉色行事,看著發達國家的臉色行事。
  鄧小平的堅定自信更來自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深切把握。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他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性問題進行新的探索,初步找到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發展和鞏固社會主義的基本思路,在90年代末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在中國展現出新境界。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開創者,鄧小平的理論自信始終不為外界所左右。
  (二)對中國改革開放充滿自信
  改革開放,是20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把握基本國情、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作出的歷史性決策,旨在完善社會主義制度,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當年,他把改革開放稱為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晚年,他更加明確地指出:誰也不能阻擋改革開放繼續下去。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
  鄧小平對改革開放的自信,最主要的是源於他堅信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的歷史性選擇,是全黨的覺醒,人民的意願。他說,改革開放中的許多發明,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是黨的集體智慧。他的功勞是把這些發明和智慧概括起來,提出方針和政策。
  鄧小平對改革開放的自信,源於這場新的偉大革命給中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發展進步。實行改革開放不過十幾年,中國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國民生產總值翻了一番。人民解決了溫飽問題,國家和黨的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國闖過了“ 六 四”國內政治風波,在國際政治風波面前巋然屹立。
  鄧小平的這種自信,突出地表現在他繼續推動改革開放。他不僅強調改革開放的政策不會變,而且提出改革開放的膽子要更大一些,步子要更大一些。他以大無畏的勇氣和膽識,決策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打出了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旗幟。他在視察南方途中,用“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這些充滿激情的談話,拯救了陷入困境的改革開放,在全國掀起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熱潮。
  充滿自信絕不是盲目自信。鄧小平意識到改革開放的事業還只是起步,前進的道路並不平坦。他坦言,因為沒有經驗,在改革開放中“確實有失誤”,“而且失誤很不小”。因為搞改革完全是一件新的事情,難免會犯錯誤。但是不能怕,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停步不前。沒有一些試驗、一些嘗試,包括受一些挫折、有一些失敗的嘗試,肯定達不到我們的戰略目標。他是一個善於從歷史經驗中吸取教訓,時刻準備並勇於修正錯誤的政治家。他希望新的中央領導層也要善於總結經驗,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就抓緊解決。總結經驗的重點要放在堅持改革開放上,根本的一條就是改革開放不能丟,不能放棄。
  (三)對中國未來充滿自信
  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黨相繼喪失執政地位、西方國家聯合製裁中國,很多人對中國的前途命運充滿擔心甚至失去信心的情況下,鄧小平堅定地指出:不管國際風雲怎麼變幻,中國都是站得住的。“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是偉大的”,“是中國幾千年來從未乾過的事。這場改革不僅影響中國,而且會影響世界。”我們的事業剛剛起步,任重而道遠,前進中還會遇到一些曲折。但我堅信,我們一定能夠戰勝各種困難,把先輩開創的事業一代代發揚光大。中國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來,就一定有能力永遠巋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憑著70多年的政治經驗,鄧小平辯證地分析錯綜複雜的國際局勢和各種矛盾的方方面面,始終把握著時代的主題,探尋著中國發展的機遇。他認為國際局勢對中國而言不可能壞到哪裡去,不必把國際形勢看成一片漆黑,不要認為我們處在多麼不利的地位。中國可利用的矛盾存在著,對中國有利的條件、機遇存在著。他認為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製裁是達不到遏制中國發展的目的的。他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打了22年仗才建立起來的,是在被封鎖、製裁、孤立中成長起來的。經過40年的發展,特別是經過最近10年的發展,中國的實力增強了,中國不僅不會垮掉,而且會更加發展起來。這是歷史已經反覆證明的事實。
  鄧小平晚年對中國未來發展的自信,突出地表現在對中國發展戰略目標的理性分析上。1989年政治風波過後不久他就指出,“三部曲”發展戰略目標,不是一個“左”的目標,也不是一個過急的目標。61年以後,到建國100年時讓有15億人口的中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應該是能夠做到的。在社會主義事業遭受挫折的時候,他通過冷靜分析,看到實現戰略目標的有利條件:第一個翻一番的目標已經完成;過去的10年中國進步很快,今後會進步更快;中國雖然人均收入水平低,但並不是樣樣都落後,在許多方面已經有了相當的基礎。中國還有幾千萬在海外的希望中國興旺發達的愛國同胞;中國人分散開來力量不大,集合起來力量就大了。
  南方談話是鄧小平晚年向全黨全國人民作出的深刻政治囑托。談話產生的巨大反響,讓他更加充滿自信。他說,沒想到談話的影響有這麼大,說明老百姓擁護這個講話。說明社會主義制度好,人們擁護這個制度。現在歐洲的一些社會黨人也在說,中國的道路是正確的。什麼是社會主義,現在搞清楚了。這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經歷了幾百年,社會主義才幾十年,要判斷輸贏,贏家一定會是社會主義。
  二、高超的政治智慧
  政治智慧是一個馬克思主義政治家在極端險惡的環境中表現出的運籌帷幄、統攬全局的能力,處驚不變、勇於面對和敢於戰勝任何挑戰的膽略和勇氣,洞悉未來、把握未來的韜略和卓越膽識。
  1989年政治風波之後,鄧小平對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成員作出政治交代,希望他們要放眼世界,放眼未來。放眼當前,放眼一切方面。眼界要非常寬闊,胸襟要非常寬闊。這幾點要求,是他自己的一貫堅持和遵循,是他在救國、興國、強國實踐中錘煉的政治智慧。在他晚年,這些政治智慧又一次得到了完美展現。
  (一)放眼世界,掌握主動
  鄧小平晚年仍然以寬廣的眼光審視國際形勢,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思考中國應對世界之策和發展之策。
  在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國際上還對形勢的發展變化莫衷一是時,他就預見到美蘇壟斷一切的情況將會發生變化,世界格局的最大可能是走向多極化。“知天下者,善謀大勢”。同一超獨大的世界格局相比,多極化在總體上有利於世界的和平和穩定,有利於中國的改革發展。他未雨綢繆,提出中國作為多極化中的一極,要正確判斷自己的地位,絕不能示弱、不能貶低自己。要在多極化的進程中發揮作用,繼續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要積極推動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他提出要把韜光養晦、不當頭作為根本國策,其深層用意是不樹敵,避免把目標引向自己,引火燒身;爭取更多的朋友和支持者,使中國在整體上處於有利的地位。
  他還預見到,隨著蘇聯解體,舊的冷戰結束,一場新的針對整個第三世界、針對社會主義的冷戰已經開始。西方國家在打一場沒有硝煙的世界大戰和平演變社會主義國家,企圖使社會主義國家變質。特別是它們以人權、社會主義制度不合理不合法等做幌子為藉口,不斷干涉製裁中國。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一定要堅持獨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堅決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主權和領土完整,始終把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高舉和平的旗幟,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是鄧小平晚年反覆強調的重要話題。他說,中國要向世界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今天,面對“中國威脅論”、“國強必霸”、新興大國必然與守成大國發生對抗衝突的種種預言,我們更深切地體會到他的深刻用意。
  為順應經濟一體化全球化的大趨勢,讓中國在日漸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走在時代潮流的前面,鄧小平為中國的對外開放規划了更高的目標,提出要以更大膽、更主動的姿態對外開放,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深化對外開放的層次。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化是以金融、商業、貿易、信息、技術等第三產業一體化為核心的。他從戰略高度看到“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提出中國在金融方面要取得國際地位。在規劃和設計上海未來的發展目標時,他特別建議要把上海打造成中國的金融、貿易中心,像美國的紐約、芝加哥、舊金山和歐洲的倫敦、法蘭克福一樣,代表中國與世界對話。他說浦東從開發那天起,就要考慮積极參与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按國際規則和國際慣例辦事,把國際資本吸引到上海。
  要獲得和把握發展的主動權,一定要占據制高點。鄧小平指出: “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只有在知識和科技創新上占據優勢,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掌握主動。一個落後的國家如果抓住科技發展的機遇,也能迎頭趕上。錯過了,在短期內會被拋到更遠的後面。他在各地視察時,多次向科技人員求證“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是否準確。反覆強調中國必鬚髮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提出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
  今天,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正在孕育新的突破,各國都在試圖搶占新的國際競爭制高點。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我們更能體會到鄧小平的用心、智慧與膽略。
  (二)開闊胸襟,更新觀念
  開闊胸襟,既是修養和品格,也是處理問題的方法和智慧。開闊胸襟,方能博採眾長,更新觀念,更快更好地發展自己。
  鄧小平有著兼容並蓄的博大胸懷,樂於知新、求新、永遠不滿足的創新精神。他反覆強調要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先進經驗,包括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和管理方式。針對人們對證券、股市的擔心和爭議,他提出:“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
  他以同樣的智慧探索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的關係,得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的結論,為從根本上釐清在計劃和市場關係上長期存在的混亂思想,破除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視為區分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標誌的藩籬,為中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成功轉變,實現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性突破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聯合製裁中國的嚴峻形勢面前,鄧小平開闊胸襟,著眼於國家的長遠利益和國際關係,即堅持原則又不失靈活,維護和發展同西方國家的關係。堅持同美國繼續打交道,搞好關係;同日本、歐洲國家也繼續打交道,搞好關係。他說:“中國度量是夠大的,這點小風波吹不倒我們”。他也建議各國政治家超越歷史、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限制,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長遠的戰略出發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不去計較歷史的恩怨,不去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他冷靜觀察蘇聯解體引發的動蕩和混亂,指出:蘇聯解體實力會削弱,但不管它怎麼削弱,甚至有幾個加盟共和國退出去,在多極化的世界格局中也是一極。不管蘇聯發生怎麼樣的變化,都要同它們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從容地發展關係,包括政治關係,不搞意識形態的爭論。
  20多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同中國所努力建立的寬鬆良好的國家關係並行不悖。蘇聯解體後,中蘇關係順利向中俄關係轉變,中俄建立戰略協作伙伴關係,中國與獨聯體其他國家的關係也不斷發展。這無疑是直接得益於鄧小平的開闊胸襟和全新觀念。
  (三)放眼當前,立足實際
  放眼當前,立足實際,就是正視現實,講究落實。鄧小平是一位現實主義政治家,以踏實、務實聞名於世,在務實中展現出深邃的智慧。
  鄧小平晚年對中國現實問題的觀察和思考,是冷靜的、客觀的、辯證的,從中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國情出發,他提出要讓十幾億人都過上好日子,在一個百年走完發達國家在幾個百年走過的路程,必須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集中精力,一心一意搞建設。在波詭雲譎的國際政治風波面,他指出 “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幹,做好一件事”,就是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國內政治風波發生後,他反覆強調“中國的最高利益就是穩定”,“最關鍵的問題是穩定”,“穩定壓倒一切”。
  放眼當前,就是要把握稍縱即逝機遇和條件,加快發展。從1990到1994年四年多的時間里,鄧小平十幾次講到這個問題。在他看來,歷史給中國留下的機遇不多了。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比我們快,如果我們不發展或發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較就有問題了。我們不抓住機會使經濟上一個臺階,別人會跳得比我們快得多,我們就落在後面了。“發展才是硬道理”。
  在千頭萬緒的紛繁事務中,把握重點,抓關鍵環節,是鄧小平政治智慧的突出體現。他強調要加快發展,也強調發展方式問題。指出:“要採取有力的步驟,使我們的發展能夠持續、有後勁”。要講效益,也要講質量;要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他認為蘇東劇變,多個國家的共產黨喪失執政地位,甚至瓦解衰落,問題出在這些國家的共產黨內部。中國要出問題,也會出現在共產黨內部。一定要警惕這個問題。一定要聚精會神地抓黨的建設。他指出,腐敗現象是國內發生政治風波的一個重要原因。腐敗現象的滋生已經使一部分群眾對黨和政府喪失了信心。如果任由腐敗發生髮展,不僅會影響到黨的聲譽信譽,而且會影響到黨的執政地位。不懲治腐敗,特別是黨內的高層腐敗,確實會有失敗的危險。他要求新的中央領導集體要以雷厲風行的高壓態勢,抓大案要案。要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
  (四)放眼未來,確保方向
  對未來作出前瞻性的思考和設想,是政治智慧的重要體現。政治家的這種思考和設想能夠影響未來的走向,營造發展的前景。
  鄧小平沒有走入21世紀,但他對未來一些關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敗、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重大戰略問題作了很多思考和預見。他最關註的是長期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擔心在不知不覺中動搖和改變這條路線,因而強調不但這一屆領導人要堅持,下一屆、再下一屆都要堅持,一直堅持下去。1992年他在南方談話中千叮嚀、萬囑咐,最關鍵的一句話就是“堅持這個路線、方針、政策不變”,基本路線要一百年不動搖!軍隊、國家政權都要維護這條道路、這個制度,這些政策。
  鄧小平晚年決策開發開放浦東不是突發其想,而是他一個重要的前瞻性戰略思考和部署。他的用意在於推動上海、長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利用上海在人才、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優勢,帶動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進一步影響和輻射全國的改革開放。這是實現他在改革開放之初提出的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重大部署,是實現他在20世紀80年代設計的沿海幫助內地、縮小地區差距“兩個大局”戰略構想的重大部署。
  鄧小平有著見微知著的眼光和深謀遠慮的情懷。他晚年預見到,中國發展起來以後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越來越多不可預料的事情,會面臨越來越多的風險和挑戰。自然出現的“兩極分化”解決不好會導致民族矛盾、地區矛盾、階級矛盾,甚至會引發社會動亂,最終落到資本主義。腐敗是一個長期的社會歷史現象,不是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就能解決。他提出,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解決這些問題。
  上個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訓,思考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成敗得失,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制度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最具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保證。到晚年他又提出:用至少30年的時間,把在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方針政策及時上升為黨和國家的制度,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通過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發展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
  鄧小平離開我們快20年了。今天,在紀念他誕辰110周年的時刻,迴首他晚年作出的戰略思考和重大決策,再次深切感受到,正是他堅定的政治自信和敏銳、深邃的政治智慧,讓中國闖過了道道難關,在新世紀,掌握了很多戰略主動權;擁有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自信的可靠依據。社會主義中國再一次沒有按照懷疑論者們所預測的軌跡運行。
  【作者簡介】
  武市紅,1962年7月生,中國人民大學法學碩士,研究員,現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副巡視員,鄧小平研究界知名學者。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zqvmtgbpilc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